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2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联盟 机构成员目录
瑞典-中国技术转移中心; 新西兰-中国自贸协会;西班牙阿拉贡对外发展局; 阿根廷拉里奥哈省政府驻深圳代表处 ; 意大利-中国贸易发展促进会;冈比亚伊斯兰共和国驻中国商务代表处; 俄罗斯南部联邦经济促进会;瑞中企业家协会; 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深圳办公室; 比利时-卢森堡-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国家商会; 瑞士瑞中投资促进协会;巴中协会深圳代表处;爱尔兰投资发展局;日本商工会;法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商务处深圳联络处;布鲁塞尔外国投资与贸易促进局;中国哥伦比亚商会;巴中工商总会;法国罗纳-阿尔卑斯大区企业国际发展协会; 韩中经济贸易促进协会深圳代表处;法国工商总会;丹麦哥本哈根投资促进局;德国商会; 以色列驻华贸易代表处深圳联络处;欧盟商会;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韩国商工会;加拿大高新技术产业协会;俄罗斯萨玛拉州工商会中国代表处;卢旺达投资与出口促进局中国代表处;匈牙利创新与技术中心;加拿大大西洋商会;中埃南方商务理事会;法国维埃纳省中国办事处;新加坡科技企业家俱乐部;以色列-中国技术转移中心;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市驻深圳代表处;保加利亚中国商会;芬兰诺鼎联盟;芬兰政府投资促进署;芬兰圣纳约基市投资促进署 ;芬兰 VIEXPO 出口促进会 ;芬兰圣纳约基应用科技大学 ;芬兰商会劳马地区分会;芬兰商会西海岸分会 ;芬兰圣纳约基科技园 ;新西兰商业联合会;德中经贸合作总会;法国-深圳投资促进会;巴西工商总会;泰国国际商会;马来西亚雪兰莪皇室;泰国国际认证孵化中心;马来西亚一带一路总商会;新西兰商业联合协会;美国CEO俱乐部深圳代表处;中巴联合软件发展协会;中以高科技合作促进中心;中阿经济文化联合会;缅甸中央合作社;匈牙利创新与技术中心;泰王国驻广州领事馆;中国伊朗创新中心;马来西亚中国国际智库;东北亚国际商会联盟;中国国际贸促委深圳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中心;深圳市质检会、粤港澳大湾区质量认证促进国际贸易专委会(排名不分先后)
未完,略
本站由 珠海耐思智慧 提供技术支持
备案号码: 粤ICP备09063828号 粤公网安备 44049002000123号
声明:本网站中所使用到的其他各种版权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章、图片、视频、音频、字体等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权利所有人发现,请及时告知,以便我们删除版权内容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医学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人民健康水平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在应对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过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在卫生领域相互依存性加强的背景下,医学人才跨国界流动愈发频繁和重要,医学人才的质量成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和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依然存在较大不平衡,医学教育质量水平同样存在较大的差异,迫切需要加强医学教育质量保障,建立与国际实质等效的认证体系。
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的历程
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保障人类健康的专门人才,承担着“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职责。如何保证良好的医学教育质量是全社会特别是医学教育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坚持中国特色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同时,一批高等医学教育领域的有识之士敏锐地意识到在高等医学教育规模增加的同时,医学教育质量是核心问题。在与国外同道交流中,医学教育标准和专业认证的概念被引入中国,开始了中国医学教育以质量求发展的过程。纵观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以研究为支撑的起步阶段(2002—2008)
2002年,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对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2003版)》、WHO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和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所属的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全球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及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对中国医学教育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初步制定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标准。2006年,课题组邀请WFME国际认证专家组,依据WFME《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对哈尔滨医科大学进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高起点国际化开展了我国现代医学教育史上第一所医学院校的专业认证工作。从此,百余年的中国现代医学教育开启了遵循教育标准办学的新纪元,这是中国医学教育的里程碑。
(二)以颁布医学教育标准为标志的规范发展阶段(2008—2012)
2008年,教育部、原卫生部联合颁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并将其作为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依据。同年,教育部成立了“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工作委员会”),并在北京大学医学部设立了秘书处,全面推进全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工作委员会依据中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进行了第一家本土化的临床医学专业试点认证。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指南(试行)》,确定了认证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流程,开始了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三)以构建实质等效的认证制度为目标的创新发展阶段(2012—现在)
2012年,《教育部 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6号)提出,到2020年完成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首轮认证工作,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医学教育实质等效的医学专业认证制度。2014年,工作委员会启动对2008版《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修订工作,并于2017年颁布《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新版标准关注全球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对医学教育提出基本标准和发展标准,为医学院校的持续改进指出了方向。
2018年,工作委员会启动机构认定申请工作。机构认定是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重要节点。2019年10月WFME四位专家通过对工作委员会专家组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认证现场考察和工作委员会年度全体会议的观摩,并通过和被认证院校、认证专家组、工作委员会和秘书处成员的座谈,获得了中国临床专业认证状况的一手资料。最后,经WFME大会审议,做出了对工作委员会的认定结论:认定通过,有效期十年。WFME主席Gordon先生专门给工作委员会致信,对工作委员会“完美和高水平”的工作予以高度认可。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通过WFME的机构认定,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实现了与国际医学教育认证的实质等效,是中国医学教育史上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成效显著
截至2019年底,工作委员会完成了106所院校的专业认证的现场考察和36所院校的前期考察,占全部应认证院校的88.5%。接受认证的全部学校对认证工作总体情况表示满意。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实施带给中国医学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和深层次的,在医学教育更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夯实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基本质量、建立自我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国际实质等效的医学专业认证制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以认证推动教育理念更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的颁布修订和专业认证的实施,持续提升了师生和管理者的教学理念,推动了以学生为中心,结果为导向的教育和持续改进成为医学教育的共识理念,并努力付诸于实践。
(二)以认证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认证标准的改革导向,优化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推动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改革;推进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构筑了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强化了标准化、规范化临床思维和临床能力的培养。
(三)以认证保障基本质量的同质化。普及推广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使医学教育管理者系统地了解了医学教育涉及到的十大领域方面的要求,提升了医学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四)以认证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来自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的数据显示,十年来本科医学毕业生首次参加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提升了10%,医学院校教学的整体质量稳步提高;认证工作委员会的认证院校跟踪数据显示,接受认证的学校招生规模过大的现象得以遏制,有的学校招生规模持续10年下降,从1500人减少到550人;办学条件得到保证,有的学校结束了建校68年没有附属医院的历史。
(五)以认证强化院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推进了基于院校自身评估的五位一体的医学教育内部及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教育评价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强调。
(六)以认证推进医学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国际社会和相关机构组织的合作交流,促进了我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近年来与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西太区医学教育协会(WPAME)、美国国际医学教育研究和促进基金会(FAIMER)、欧洲医学教育学会(AMEE)等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受FAIMER的推荐,缅甸医学理事会两次来中国观摩专业认证过程。包括WFME副主席、西太区医学教育学会主席在内的来自美、澳、新(西兰)、德、韩的40余位国际专家参与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有的国外同行专家来信表达:“对中国的临床专业认证从最初的质疑,到10年后超出预期,实现了认证的目的和意义”。
三、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展望
通过机构认定专家组的考察,WFME认为中国的临床专业认证工作是可以信赖和“完美的”。然而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冠疫情提出的新挑战,面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任务,面对世界医学发展的新动态,迫切需要系统性谋划医学教育认证工作的未来发展,特别是新医科建设为临床专业认证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整体性推动。在持续推进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中医、护理、口腔、预防医学、药学等专业领域的认证工作,同时加强医教协同,推进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有机衔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更加完整、完善的医学认证体系,建立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医学教育认证制度。
(二)协同性推动。专业认证的效力需要进一步强化,如何建立认证结果与医师资格考试、研究生入学及学位授予等内容之间的联系,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三)战略性推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世界高等医学教育质量标准的制订,提升我国医学教育国际影响力,在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建设中贡献中国力量。(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维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