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示这枚泰国“郑明通宝”银币,是泰国曼谷王朝拉玛四世时(1851年至1868年在位)铸造发行的。该银币重1.75盎司,成色银90%。正面为“万”字圈围绕边缘,中间为精美绝伦的三座佛塔。背面为“万”字圈围绕边缘,四面为“郑明通宝”四个汉字。中间为四出方框,中央有泰文“暹罗京都”。“郑明通宝”为仿唐代“开元通宝”钱,“郑明”为拉玛三世蒙固王的汉语名。
泰国近代铸行的银币为什么有中文名称呢?这要从泰国的吞武里王朝(1769年至1782年)的创建者郑信说起。郑信,广东汕头人,在父亲郑镛去世后被财政大臣坡耶节基收为义子。13岁进入宫廷,初任侍卫,后升至侯王。当缅军入侵暹逻攻陷大城王朝首都且国王死亡之后,郑信高举义旗,在华侨和泰人的帮助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把缅军赶走,建立了泰国第三代王朝,并被拥立为吞武里大帝。郑信称帝后,注重同中国的友好关系,开拓对外经贸,刺激经济发展。
1782年4月7日,在一次宫廷政变中,郑信被杀。从柬埔寨前线率大军回京的昭披耶却克里拿握政权,建立曼谷王朝,史称拉玛一世,其母亲和妻子也是华人。拉玛一世为了贯彻郑信的亲华政策,宣布郑信为大帝,自己认其为义父,并改名郑华,尽量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拉玛一世逝世后,继位的国王也随姓郑,以后的每个国王都有一个中文名字。拉玛四世郑明除铸行“郑明通宝”银币外,在公元1860年,他为庆祝六十寿辰还铸行了“郑明通宝”金币,重2盎司,成色金90%,其图案及文字与郑明通宝银币相同。
现保存的拉玛四世亲笔御函上盖有一御章,也有中文“郑明”两字。泰国皇族有中华姓氏,也有华人血统,泰国吞武里王朝及曼谷王朝等王室更与中国有着嫡亲关系。这是泰国人认定“中泰一家亲”的重要原因。所以,曼谷王朝的金银“郑明通宝”钱币是见证中泰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的珍贵文物。(马金生)